纳新论坛 - 葡萄酒, 茶叶交流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沁水酒香

驾"战旗"车 走长征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尔盖大草原-花湖
1.jpg
2.jpg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谭娟 于 2011-11-21 17:18 编辑

若尔盖大草原-花湖
6.jpg
7.jpg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西会议


  毛尔盖会议后,1935年8月底,右路军(中央红军)穿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29日在巴西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着重研究教育与宣传问题,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李维汉、凯丰等出席会议。中央政治局于24日将毛儿盖会议决定电告张国焘。中央政治局于9月2日在巴西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一方面军工作方针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凯丰、陈昌浩、刘少奇、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徐向前、傅钟、李卓然、邓发等。周恩来因病未参加会议。
  9月9日上午,张国焘给陈昌浩来了份密电,参谋长叶剑英首先看到此电,电报的大意是命陈昌浩率右路军立即南下,并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叶剑英识破了这一阴谋,立即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了三军团驻地巴西,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议分析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抗拒中央命令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张国焘仗优势兵力,妄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处境。毛泽东等同志一致认为,在此种危急关头,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为了坚持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同时为了给整个红军北上开辟道路,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率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到阿西集合,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一军在原地等待。会议还决定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并委托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同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党中央和毛泽东率红三军、军委纵队和红军大学一部,离开巴西迅速北进,于9月11日晚陆续到达甘南俄界(今甘肃迭部县高吉村),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会合。
  这次匆匆开始、匆匆结束的会议就是著名的“巴西会议”。巴西会议又一次将红军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战旗车,走长征路 第二十三天(5月2日):
迭部县城早餐、洗车后9点40出发---卡坝---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俄界会议会址---卡坝---腊子口---哈达铺---宕昌县---武都---成县23点10分。

迭部至达拉河口为柏油路,但沿达拉河沟而上前往俄界会议会址的路面非常差,灰多路窄,正在修建水电站。返回到313线转210前往腊子口路面为柏油路面。翻越铁尺梁为土路,弯多,坡度大。下山进入国道,路面好。甘南地区景观与川西北大为不同,水土保持不好,山体滑坡随处可见。
在哈达铺偶遇“摩托吧”的银川摩友,清一色HONDA越野赛车,煞是威风。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李主任亲自陪同我们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宕昌县补胎后经武都转道成县。23点10分抵达成县,色友“云蒸霞蔚”及夫人早已在收费站等侯,倍感亲切。
武都到成县路面好,战旗表现优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界政治局扩大会议


  右路军之1、4方面军在巴西分离后,党中央率1、3军团于1935年9月11日北进到达甘肃境内俄界。为克服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所造成的危局,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举行饿界会议讨论行动方针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罗迈(李维汉)、杨尚昆、李德、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清等。会议开始,毛泽东做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
  毛泽东首先报告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着重谈了三个问题:
  1.中央坚持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张国焘反对中央这个方针,主张向南在政治上是没有出路的,中央不能把1、3军团也拉上这条绝路。由于张国焘的阻挠和破坏,使1、4方面军不能共同北上,因此,1方面军主力之1、3军团应该单独北上。
  2.毛儿盖会议决议是红军主力向黄河以东。现在由于情况变化,1、3军团的行动方针应有所改变,首先打到甘东北或陕北,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创建根据地,再向东发展。从地形、敌情、居民等各方面条件看,实现这个新方针,无疑是可能的。
  3.我们与张国焘的斗争,目前还是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作组织结论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马上就作,因为它关系到争取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也关系到右路军中1方面军干部的安全,我们还要尽力争取4方面军北上。
  邓发、李富春、罗迈、李德、王稼祥、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林彪、博古、张闻天等,在发言中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并谴责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指出:张国焘对抗中央北上方针,是给胡宗南吓怕了,完全丧失了建立根据地和革命前途的信心,我们同张国焘的分歧,不仅是战略方针的分歧,而且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毛泽东作会议结论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是发展着的军阀主义的倾向;将来可发展到叛变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
  关于组织问题,会议决定:
  1.将原有1、3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
  2.成立“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
  3.组成编制委员会,主任为李德,委员为叶剑英、邓发、蔡树藩、罗迈。
  俄界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政治局同意已经采取的步骤及今后的战略方针”。并着重指出:
  一、我们与张国焘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张国焘夸大敌人的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丧失了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主张向川康藏边界退却。“目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公开违背党中央的指令,将红四方面军带到在战略上不利于红军发展的川康边境,只是张国焘同志的机会主义的最后完成。”
  二、造成张国焘这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的,“除了对于目前形势的机会主义估计外,就是他的军阀主义的倾向”。
  三、张国焘“对于中央的耐心的说服、解释、劝告与诱导,不但表示完全的拒绝,而且自己组织反党小团体同中央进行公开的斗争,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面前任意破坏中央的威信。”
  《决定》最后还指出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历史根源,申明要坚决纠正张国焘的严重错误,并号召“红四方面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这种倾向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与红军。”
  为教育并挽救张国焘本人,党仍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争取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所以,这个《决定》当时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没有向全党公布。
  俄界会议公开批判了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和军阀主义倾向,改变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确定用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对于克服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与军阀主义,保证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贯彻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往俄界会议会址的山路.
9.jpg
俄界会议会址--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
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激战腊子口

  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腊子口战斗遗址
11.jpg
清一色HONDA越野赛车,煞是威风。
12.jpg
在哈达铺偶遇“摩托吧”的银川摩友.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宕昌县哈达铺镇,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西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到10月4日,相继北上。
14.jpg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李主任亲自陪同我们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5.jpg
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
1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纳新论坛 ( 湘ICP备11004294号-5 )

GMT+8, 2024-6-17 02:1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纳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