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红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关口左侧山坡的一片青松翠柏之中。 山顶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红军战斗时留下的战壕,让人浮想联翩。 《汉书·地理志》上称娄山关为不狼山,后来更名为太平关。山势苍劲,逶迤于遵义、桐梓、正安、绥阳四县数百里间。娄山山脉主峰为大娄山,当地人俗称笋子山,海拔1576米。主峰上的关口,即为娄山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系黔北之咽喉要道,历代为兵家争夺之地。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土司杨应龙为了对抗明廷,在此构筑了13座木关,朝廷派蜀将刘铤率兵从重庆分道袭击,结果攻关取胜,便将娄山关更名为太平关。1854年和1862年,农民领袖杨隆喜(杨凤)和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分别在此盘桓,威震一方。 娄山关能够真正进入国人的视野,和遵义等胜地同样驰名,与毛泽东的著名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密不可分。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毛泽东奋笔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如今,此词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刻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为云雾缭绕的苍莽雄关,带来了一抹人文的绚彩。近年,有人发现《忆秦娥·娄山关》的另一个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更是激发起人们对娄山关的兴趣。
娄山关远眺 娄山关属川黔道上天堑,雄关险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