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新论坛 - 葡萄酒, 茶叶交流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06|回复: 0

朱镕基曾描述改革阻力:没一位部长愿主动放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1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曾如此描述机构改革阻力。他说,1997年年底,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坐着谈话使朱镕基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
为期3天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昨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又逢政府换届之年。此次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备受瞩目。记者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改革以“微调”为主,稳步推进。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曾如此评价机构改革。1982年至今历经31年,这场改革仍在延续。
主线
适应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
改革开放至2008年的30年里,中央政府已6次较大规模调整。政府机构配置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
参与2008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设计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1982年之前,改革目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1982年之后,改革目的是与市场经济接轨,逐步废除专业工业经济部门。
1982年改革开放后首轮机构改革时,国务院改革减掉了39个工作部门,并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伏笔”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88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更是刀落计划经济产物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
此后的机构改革也均围绕这一宗旨展开。到2008年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为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迈出了“大部制”步伐。新组建工信部等5个部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为27个,这也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
汪玉凯总结,改革开放至今的机构改革,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精简机构;上世纪90年代的为市场经济奠定基础;2003年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定位;2008年和今年即将到来的“大部制”改革。但历次改革,始终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轴心。
探索
“大部制”不是简单加减法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机构改革方案也曾遇反复,一些国家部委几度沉浮,汪玉凯说,期间折射出的是政府对机构改革的探索。
国家经贸委、商务部的裁撤、重建过程,正是缩影。
国家经贸委前身为国家经委,改革开放前已经历一次撤销、恢复过程。1982年机构改革时,吸纳了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国务院财贸小组等多个经济主管部门。但1988年机构改革时被撤销。1993年再度恢复,并更名为国家经贸委。1998年机构改革时,吸纳了10个原部级经济部门,被称为“小国务院”。但五年后,2003年机构改革时,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一道,合并成“商务部”。
汪玉凯认为,商务部是和大部制改革思路最为接近的一个机构改革。“大部制怎样设计才合理、高效,大多需要再探索”。
他认为,2008年机构改革,是权力机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确定了行政三分制,即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的中长期改革目标。去年11月,十八大再次提及“大部制”,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汪玉凯分析,本轮即将展开的改革,是上述行政三分制改革目标的延续,“部门会做‘微调’”,调整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过多看重外部部门合并。
有分析称,推进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明确改革目标后,重在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由此真正释放出强劲的改革红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纳新论坛 ( 湘ICP备11004294号-5 )

GMT+8, 2024-11-24 03:4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纳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