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新论坛 - 葡萄酒, 茶叶交流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34|回复: 0

茶界名人诠释普洱茶茶道、茶礼、茶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4 09: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生岁月,如同自然世界的四季,有姹紫嫣红的春天,有热浪蒸腾的盛夏,有果实飘香的金秋,有白雪皑皑的寒冬,关键是人们应该怎样在四季变幻中去适应它,运用它,汲取它的精华,用智慧去采撷岁月的芳菲与快乐,获得弥漫岁月的缕缕馨香……茶与人体健康,茶道与人道,茶礼与民俗,茶德与人德,茶品与人品,做茶与做人等话题,葳盛茶文化企业董事长张明春阐述了他的见解,他清晰的思维,准确的认识,勤奋的探索,宛如涓涓细流,穿过莽莽的茶林,流出延绵的青山,淌过静谧的茶乡,润泽着茶文化这块广袤的大地……



  茶在生活中

  在都市中,无论大街小巷,行不足百米,车不过一程,就会看到不同的茶舍茶室及茶叶专卖店,茶在百姓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一定位置,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仅云南省,2014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595万亩,总产量33.5万吨,综合产值371亿元,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综合产值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普洱茶产量11.4万吨,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全省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茶企有170多家,产值超亿元的茶企近30家,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区)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茶是居家百姓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生活无不与茶息息相关。茶除了解渴、保健、社交、怡情雅志品饮之外,还有很多特别的功能用于生活之中。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脑,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品。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的差别,发挥着保健功能的不同作用,因此四季饮茶要有区别:春天,属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复苏,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内热积贮”,因此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此时宜饮花茶。因为花茶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具有理气、开郁、祛秽、和中的作用,促进机体阳气的生发,并能振奋精神,消除春困。夏天,属热,赤日炎炎,气候闷热,出汗甚多,造成水分、电解质紊乱,因此必须补充大量水分,此时宜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味苦寒,清鲜爽口,具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尿等作用,夏日饮用,有助于健康。秋季,属凉,有肃杀之象,空气渐渐干燥,人们容易感觉皮肤、鼻腔、咽喉干燥不适,被称为“秋燥”,此时宜饮清茶,色泽绿润,内质馥郁,不寒不热,饮之可以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凉血,有利于金秋保健养生。冬天,属寒,朔风凛冽,天寒地冻,寒气袭人,人的机体处于收敛状态,新陈代谢迟缓,容易罹患寒病。此时宜饮红茶、普洱熟茶,这种茶,汤色红润,醇厚温和,滋养阳气,增热添暖;还可去油腻,舒肠胃,有助于冬季保健养生。

  茶叶一身是宝,哪怕冲泡过的茶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冲泡后的普洱茶水能祛垢涤腻,清洗完头发后,再用茶水浸泡,可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对于新买的木质家具,会产生一种刺鼻的油漆味,用茶水彻底清洗一遍,油漆味会自然淡去,多洗几次就会消失。用茶水擦试凉席、榻榻米,可消除汗味,清除灰尘,使其光洁如新。冲泡过的茶叶埋在花圃里或花盆中发酵后是最好的有机肥料,有助于花卉生长繁殖。丝质衣服最怕化学清洗剂,而泡过的茶叶煮水洗涤丝质衣服,既能保持原来色泽,且光亮如新。洗涤尼龙纤维衣服也有同样效果。泡过的茶叶晒干后做枕头芯,有清热、解毒醒脑敏思之功效。普洱茶汁可用作菜肴调色,比化学调色剂健康得多,烧红烧肉时加入茶汁不仅能增色添香,而且还能降解油脂,食之不腻。用过的茶叶晒干点燃可驱蚊虫,且对身体无害。厨房炊具沾了油垢,用泡过茶渣擦几遍,可清除油垢。茶水洗脚可以杀菌治脚气;茶水漱口除口臭,茶水泡冰糖可缓解感冒症状;茶叶煮蛋味鲜美,茶能防癌、防心血管疾病,防辐射抗氧化,茶叶中的茶多酚被人体吸收后会使癌物质分解、降低致癌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减少扩散。茶除了解渴、保健、社交、怡情雅志品饮之外,还有很多特别的功效已被民间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不仅益于健康,还可以陶冶情操,舒展胸襟,怡悦身心,敏锐思维,淡定心态,丰富精神世界,排除杂念,忘却忧烦,使人坦荡处世,乐观向上,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广博的胸怀,养成一种平静处世,淡泊名利、安时处顺、乐观豁达的心态和意志,将做人做事的世界观与精行俭德、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为一体。

  茶叶被发现和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是世界上许多人不可缺少的生活物质,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以茶待客,以茶替药,以茶代酒,以茶馈赠,以茶会友,以茶结缘,以茶联姻,茶是人们友善交往的媒介、通达友谊的桥梁,茶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茶与人体健康

  茶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上乘饮料,含有多种益于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物质,其成分多为人体需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许多朝代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茶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功能,而且现代科学的研究也发现了茶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茶有明目、减肥、利尿、降压、降脂、抗癌、防龋齿、抗辐射、抑制动脉硬化等保健功效,是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被誉为绿色的金子,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把健康视为最珍贵的财富。身体健康,生活才会有质量;身体健康,生命才会久长;没有健康,就没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一切,没有生命,一切都不是你的。那么茶到底有哪些成分与人的健康有何关系呢?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全面阐述了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温、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代刘贞亮把茶作为养身之术,修身之道,健身之物,怡情之品。宋代吴淑在《茶赋》中说:“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效在不眠,功存锐志,惟芳茗之为用,益饮食之所资。”茶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上乘饮品,其所含元素益于人体健康。其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类:咖啡碱:咖啡碱是茶中一种含量很高的生物碱,一般含量为2—5%,每杯150毫克的茶汤中含有40毫克左右。咖啡喊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因此具有提神作用。在对咖啡碱安全性评价的综合报告中的结论是:在正常饮用剂量下,咖啡碱对人无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多酚类化合物: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成,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它是茶叶药用的主要成分。儿茶素其中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等,这些成分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动脉硬化、降血脂、消炎抑茵、防辐射、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维生素类: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茶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C能防治坏血病,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创口愈合。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阻止人体中脂质的过氧化过程。因此具有抗衰老效应。茶叶中含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素。矿物质元素:茶叶中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如磷、钾、钙、镁、锰、铝、硫等。茶中的这些矿物质元素大多数对人体健康有益。茶中有氟元素含量很高,平均为100—200PPPS左右,远高于其他植物,氟对预防龋齿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效果。氨基酸:茶叶中的氨基酸有25种,其中茶氨基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如谷氨酸能降低血氨,治疗肝昏迷;蛋氨酸能调整脂肪代谢。其它:茶叶中还含有一些其它活性成分,它们含量虽然不高,但却具有独特的药效,如茶中的脂多糖具有防辐射和增加白血球数量的功效;茶叶中几种多糖的复合物质和茶叶脂质中的二苯胺,具有降血糖的功效。茶叶在人体健康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防治疾病的保健功能,其作用不亚于使用药物才能获得的效果,而且还没有使用药物的副作用。

  茶道与人道

  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艺等。《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最初见于唐代天宝年间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中:“只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后来,唐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出游名山大川,访泉问茶;结交名士高僧,同研茶道,凝聚大半生心血“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独领茶学风骚的旷世逸才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文化浓缩在一壶茶汤之中,为中国茶文化和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尊为“茶仙”。陆羽在《茶经》中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开创了饮茶理念的新境界。从此茶道开始盛行于中华大地,并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沿袭至今。

  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和、静、德、怡、真”,“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字最基本的解释是相安、协调,引申为平静、不猛烈。“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道所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意即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个要素构成,阴阳相安协调,保全太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这才是人间正道。不仅儒、佛、道三教如此,而且历代茶人都以“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气度、一种境界,在品茗中不断修习,细细体悟,不懈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从哲学而伦理,茶人们还提倡待人和善,说话和婉,处世和诚,家庭和睦,做事业和衷共济,国家民族和平共处等等。“静”是茶道修习必由的途径。“静”即心静。中国茶道的目的多在于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因为有“静”,则可明、可虚,有“静”则可虚怀若谷、可内敛含藏、可洞察明泽而体道入微、可致良知而止于至善。“德”是茶道的根本和基础,没有“德”茶道即没有根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德”。有“德”则兴,无“德”则败。“德”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基石。“怡”是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怡”即和悦、愉快之意。王公贵族追求“茶之珍”,在于炫耀夸示,试图附庸风雅,文人墨客注重“茶之韵”,在于激扬文思,心仪交朋结友;佛家的“茶之德”,在于参禅悟道,向往见性成佛;道家的“茶之功”,在于养生尽年,企求羽化成仙,而普通老百姓则只讲究“茶之味”,也就是去腻解渴、消遣享乐。“真”是茶道的终极目标追求。“真”源于道家的哲学理念,与“天然”“自然”相近,意即本性、本质。中国茶道追求的“真”不仅包括茶叶的色香味真实,环境中的山水真实,使用的茶具真实,包括待人的真心,待客的真情,语言的真诚,心境的真闲等。这个“真”字具有“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三重含义,力求修身养性,交流情感,增进友谊,愉悦身心,从而做到淡泊襟怀,旷达心胸,超逸性情,闲适心态,还原人生真善美的境界。茶道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品”字。人道的核心就在于一个“行”字。“品”与“行”结合在一起,“品行”就是茶道与人道的最高境界。中国茶道,讲求的就是人之道。在一个小小的茶杯里,就沉积着生命的韵味,凝聚着芸芸众生的心态,因而品茶其实就是在品味人生,感念苍生。人道,泛指处事为人之道。作为一个真实的自然人,无论做官、为民、治学、经商都是用言行为人,立足于一个“人”字,立足于人最起码的品质、性情,一个具有起码人格道德和人性品质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人道精神的人。道不同,不与为谋,志同道合,是茶人人道的理想和追求。茶道与人道既密不可分,又彼此依存,它们同生存,共发展;同兴衰,齐荣辱;情相随,理相通,根相连。

  茶礼与民俗

  礼,是社会生活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或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荀子《修身》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把“礼”作为处理国家、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必要条件。而《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把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茶礼”即品茗或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茶礼在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心灵沟通、情感默契的无声语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被视为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处世之根。中国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延于明清,臻于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化,礼仪将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其内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为茶行业,就服务而言,不管是销售或品茗,都应该品质至上,诚信第一,服务最佳,对客户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错有歉声,赞有谢声,走有送声”的“五声”服务,并用心、用情、用爱为客户服务好了,茶企才会有朝气,经营才会有人气,市场才会有生气,人脉才会有旺气,发展才会有底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喝茶有礼,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迎宾有礼,征战有礼,庆典有礼等等,它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个内涵,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密不可分。如行走之礼中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如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等;入座之礼;分老幼尊卑,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坐东席上作陪,长者坐南向席,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位置,即南席。饮食之礼:迎宾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称为“饯行”,“无酒不成礼仪”“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当食不叹”等。还有拜贺庆吊之礼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表示,而且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人,否则礼节就成了虚套,也不符合礼仪标准。诚敬谦让,和众修身是礼义原则的核心内容。

  “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在自己的佳作中写茶颂茶。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礼仪在古代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专著就是历史的鉴证。正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民嗣者也。”礼深含着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向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中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居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从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贪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

  茶礼是我国以茶待客形成的一种礼仪,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它兴于唐,盛于宋,鼎于明,衰于清,复苏于现代。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益于身心的和美礼仪。喝茶能静心、养神、益智,有助于陶冶情操,砥砺心志,去除杂念,怡情悦性,与“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契合,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它是茶道的核心,茶文化的灵魂。古人品茗讲究六境: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和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茶礼与茶俗是人们用来修身养性、交际联谊、传情示好、陶冶情操、沟通心灵、舒展胸怀、美化生活的形态载体,适合于各个阶层、各种场合。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社会生活中,清茶一杯,释放出的是茶德“廉、美、和、敬”的真谛。

  茶德与人德

  德者,道德、品行、品质也。“德”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用于人伦上,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宋明理学家朱熹在解释“德”时说:“德者,得也。”这就是说,“德”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宪问》:“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儒家所称的德,其具体内容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等。而道家对德的解释不同,认为“物得以生为德。”(《庄子·天地》即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于人来说也就是品德。“本心为德,施之为行”。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茶性、人性的共性,是茶性的根本所在。茶德,在爱茶人心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有一定的认识。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是历史上最早倡导的茶德,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随后唐代的刘贞亮阐述则更为宽广,他将“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归纳为茶的“十德”,启迪了后人的思路,开阔了茶人的视野。陆羽提供的茶德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茶人“真善美”的思想境界与道德风尚。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到了现代,王泽农、庄婉芳等茶道专家也对茶德作了深刻的注解,认为茶道的精髓离不开茶德。王泽农说,茶德不能仅从茶的外在品质加以评定,更重要的是将茶的精神品质及内在的品性加以理解,使茶成为崇尚美的象征。而庄婉芳则提出了更易于当代实践的茶德内涵,他指出,当代茶德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其中,“廉”为清廉之意,以清廉来倡导茶人的品德,如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美”为美好之意,指茶人实现品茗香、品茶之真味。“和”为和诚之意,以求德重茶礼、和诚相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境界。“敬”为敬重之意,要求茶人做到敬人爱人助人,并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茶德是以茶人为本的茶人俭德的一种精神品德,也是当代中国茶道亦是世界茶道的核心。当代茶德是在新时期下产生、为弘扬新时代茶道精神的凝炼,它把“廉”放在茶道之首,以“清雅”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让人们时时清醒,继承和发展了中华茶道文化。“德”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而且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宋代王安石提出“好德乐善而无求”。宋代苏轼将道德定义为“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明代王守仁认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德行不孤必有邻,好德乐善而无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古至今,不管何时何人,都没有谁能逃脱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命运。自古明君无不以德治天下,自古暴君无不恃武威而慑于民。做人有人德,做官有官德,做茶有茶德,无论做茶与做人都应将“德”放在首位。

  “德”是茶行业行为规范的核心内涵。有了“德”,市场才能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道链中关键的一环,无德是不可能把茶做好的,因为谁也不能违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则,谁也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规律。随着我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有关茶产业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的健全和完善,茶德与人德又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宝库的内涵,对茶行业起到了保护、保障、包装、规范和提升的作用。一个道德品行好的茶人,对社会有益,对行业有助,他辛勤的付出自然会有丰厚的回报。

茶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唯“美”的产物,也是能把“儒、道、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本内因。茶德之美贯穿了“儒家和谐之美”“道家自然之美”“佛家真美之美”的内涵,并将它们统一起来,对当代美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这种美能唤醒人的悟性,纯化人的心灵,成为茶文化元素间互相渗透的最高融合。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秀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因此,茶德即人德。



  茶品与人品

  茶品,即茶的品质、品位、品性;人品,即人的品质、品格、品貌。茶品与人品决定着茶与人的社会价值。陆羽在《茶经》中断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由此可见,品茶品人,茶品见人品。

  茶,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汲日月精华,纳天地灵气,浴风雪雷雨,沐春秋冬夏洗礼,从而有了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牵手大地,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让自己活得简洁、坦荡的人。真正的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的人能承载岁月的磨难,经得住事件的考量,在艰难困苦面前始终保持着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天赋本色。茶在杯中沸水冲泡,上下翻滚飘浮,香气四溢,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如想分辨其茶质的优劣,必需用心去鉴别其韵味。会亲会友会世界,品茶品韵品人生。一个真正的茶人品茶的体验是:一道茶苦若人生奋斗;二道茶浓似理想憧憬;三道茶酽如事业追求;四道茶柔似攻克险阻;五道茶甘如耕耘收获;六道茶淡似历练人生。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马平川,也不可能全是艰难险阻。人生既有直路,也有弯路;既有高山,也有平地,既有涉水,也有乘舟,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不经风雨历练的雄鹰就不能翱翔苍穹。如果用品茗来隐喻人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思维不同,见识不同,行为不同,其收获与终点也不同。所以说人生如茶,其滋味又何止是六道?即使是同一道茶,品者不同,感觉的滋味也会不同,苦、涩、甘、淡、品者自己感之。人与茶,茶与人,茶品与人品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自古就有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佳茗似佳人之喻。俗话说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只有茶品人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达到茶人合一的完善境界。品茶,需要用心去感觉,感觉它们的甜、滑、柔、顺性格,感觉它们的苦、涩本质。一盏清茗入口,饮的是清醇茶香,留齿的是甘爽甜怡,让茶香的韵味回荡在机体。一支乐曲,一本好书,一壶香茗陪伴岁月,也是人生的一种方式。品茶,需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与心情,只要你用心去感觉,哪怕一杯最普通的茶沫,也会感觉到它的喜怒哀乐,也会看到它们的情感内涵。葳盛茶业公司茶人书壶馆展厅有一副对联:“葳盛雅室细品普洱胸纳天地灵气;醴水茶屋漫话茶史怀揣华夏沧桑。”此联真正道出了一个质朴茶人的品茗所得,既高雅,又淡定,更智慧,更虚怀若谷,还寓意了品茗人的层次、学识和气质。这副对联表达了茶人在葳盛茶文化交流中心和醴水茶屋品茗时的诸多感受。上联是在葳盛雅致的茶室内仔细地品味着普洱茶,胸臆间汲取着一种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和智慧,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升华。下联主要是与友人在醴水茶室一边品茶,一边漫话茶的历史。茶起源于远古,发于神农,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兴于唐宋,继于元朝,盛于明清,臻于现代。茶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史和社会发展史,懂得了茶的历史,自然也就把华夏沧桑揣在了心中。茶道养生,品茗养身。茶,只要用心去感受,即使是一杯乡间普通茶,也会使茶人有非同寻常的发现。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有他的丰富情感。饮茶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品茶,可以使被红尘玷污的心灵得以净化,可以使杂乱的思绪有了脉络,可使搅动的心海激浊扬清。品茶人要心静,静则能品出其中真味。三五朋友围几而坐,谈论古今世事,纵论岁月沧桑,茶更香,意更浓,情更笃。茶品,汇天下品茗于一体,包容茶的色、香、味、韵、形,让天下人畅享芳茗真谛。人品,即人的品行修养。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把茶做好;做茶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立茶兴,德立茶存,德立茶香。这些话虽然很普通,却蕴藏着茶品与人品的深刻道理。陆羽在《茶经》中说:“懂茶之人必是精行俭德之人。”由此可见:品茶,品人,茶品见人品,人品寓于茶品之中,只有优秀的茶人才能做出优秀的茶品。

  做人有德,做茶同样有德。茶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茶企才能做出优良的茶品,才能在茶市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更大发展。茶品与人品既独立又统一,既互生自长,又共荣相依,它是茶人茶企生存、发展的基石,茶人的灵魂和生命线。

  做茶与做人

  从事茶产业工作叫做茶。用一定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叫做人,泛指待人接物。做人好,做茶也会好,做事也会好。人在一生中,首先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才会做事;把人做好,才能把事做好。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做人是道,做事是术,做茶是技,泡茶是艺,品茶是悟,只有细心感悟,才能领会茶韵芬芳世界的浩瀚内涵。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做茶如做人;人做好了,茶才能做好。好人做好茶,歪人做歪茶,歪人不但歪茶,歪市场、歪消费者,但最终是歪了自己。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下什么种子,就收获什么果实。所以做人要走正道,做茶要优质,要生产正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起伏跌宕的今天,有的人为了利益最大化,不乏使用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伎俩,最终走上了害人害己的不归路,这在各行各业都不乏其人。尤其是做茶,从产业链的源头到消费者的终端,必须是以上善之德,行上善之道,制上上茶品。做人有人德,做茶有茶德。一个无德之人是不能把茶做好的,因为德是做人做茶的根本。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汇入集体才能形成力量;一片茶叶,如果投进灼热的锅里,不仅不能成为茶品,反而会烤成碳灰。如果千万片茶叶一起投入锅中,就能把强烈的灼热转化为茶叶自身转化的动力;再经翻炒搓揉和烘焙,把握好操作程序,就可能成为上等茶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单枪匹马独闯,是极难成功的,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社会和同行的支持。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汪洋大海,无数个人的加盟,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这种力量,在正确的思想指引下,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一往无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说:“一片茶叶如果不能放进壶中泡制就失去了释放自身芳香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一片茶叶的生命本质。”没有泡制的一片茶叶,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无足轻重,不起眼,容易被人忽视。如果细碎、纤弱的茶叶一但投入滚烫的开水中,便会释放出深藏的内涵。毫无保留地将它生命积蓄的精华贡献给人们,变成一壶芳馨四溢的茶汤,从而体现出本身价值的菁华。世间不经历风雨的人,仿佛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的表面浮动,释放不出茶本质元素,体现不到氤氤芬芳。只有栉风沐雨的人,才能在岁月沧桑中成长,才能像沸水冲泡的酽茶,慢慢地释放出沁人心脾的馨香,缓缓地展示着茶本质利人的风范。

  天道酬勤,业道酬精;人道酬诚,商道酬信。有耕耘必有收获,有德人必有回报。做茶要有茶的“八德”: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康:茶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乐:茶能增进快乐,如沐春风。甘:茶如甘露,滋润人生。香:百味凝芳,茶香自溢。和:茶蕴太和之气,固本扶元,和而不同。清:茶可清心,心旷神怡。敬:茶本时辰草,客为座上宾。美:茶是天生尤物,能赋予美感享受。尤物喜随众草长,佳人至爱洁身香。分寸无遗传粹美,煎烹有度显精神。)茶的灵魂,就是品鉴茶的美感,让茶在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中绽放异彩,令人动容,茶友陶醉。只有人品和茶品的完善结合,茶人与茶品的价值才能得以最大提升和体现,他们所产生的效益和价值才能最大化。“亲近自然,幽雅淡定;上善若水,包容豁达。”是做茶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在茶生活中,因位置不同,视角不同,茗品不同,选择不同,口味不同,感受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千秋;就像看《红楼梦》:“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水静则明,心静则智。茶人心境宜静,意念宜修,心地宜空。“静”与“空”是茶人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佳境。品茗的过程是历练人生、净化心灵、砥砺心性的过程,在茶韵的熏陶下,智者则更智,愚者则渐明,在品茗中蓄备奋进的动力;在岁月芳菲中,把握命运的方向,掌控生命的时速,走好人生的崎岖幸福路,迈向企足而待的目标。

  茶道养生,芳馨怡神,品茗已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一种方式。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无疾苦,灵魂无纷扰。”茶之功、茶之德对人类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茶事倥偬,茶人倍忙;茶韵氤氲,一抹曙光;茶途崎岖,无限绚烂;茶业兴旺,岁月芬芳;在张明春蜿蜒的茶道人生路上,弥温着淡淡的茶幽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纳新论坛 ( 湘ICP备11004294号-5 )

GMT+8, 2024-4-20 09: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纳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